日期:2025-07-13 17:01:14

徐志摩被公认为是一位卓越的才子,是新月诗派的代表性诗人,留下了大量诗文作品。然而,在现实生活中,他却情感漂泊,不负责任地对待婚姻和爱情。用现代的话来说,徐志摩无疑是个彻头彻尾的“渣男”。
那么,徐志摩究竟有多“渣”呢?当妻子怀孕时,他竟然逼迫她去堕胎;更令人心寒的是,身处异国他乡的妻子遭到冷落,而他却跑去追求朋友的妻子。这种行为与他在文坛上的才子形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,令人难以接受。
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婚姻,是典型的包办婚姻。那时的旧社会,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,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命运。作为一个风流倜傥的才子,徐志摩最初极力反对这场婚姻,但在父母的强大压力下,最终还是屈服,走入了婚姻的殿堂。
起初,两人相敬如宾,婚后并未立即同房。但没过多久,感情渐渐升温,两人开始互诉衷肠,彼此依恋,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时光。张幼仪曾以为,她找到了值得托付终身的伴侣,完全信任徐志摩的为人,可惜她的想法过于天真。即使她为徐志摩怀孕,也未能赢得他的真心,反而被无情地要求堕胎。
展开剩余88%1922年,徐志摩在英国留学,张幼仪陪读期间,发现自己迟迟未见例假,确认怀孕后,忐忑地将消息告诉了徐志摩。她相信这个孩子是他们爱情的结晶,希望为徐家留下一代。然而,徐志摩却冷漠地命令她:“去把孩子打掉!”张幼仪震惊万分,毕竟那个年代医疗条件有限,堕胎风险极高,甚至可能致命。
张幼仪坚决反对,她向徐志摩坦言听闻因堕胎而死亡的案例,试图以此打动丈夫。她心想,如果自己因堕胎丧命,那就是两条生命的悲剧,徐志摩应该不会让这样的惨剧发生。但徐志摩的回应却让她心寒彻骨,他冷嘲热讽地说:“有人坐火车也死了,难道别人就不坐火车了吗?”这番荒谬的比喻明显是诡辩。
徐志摩继续说,在西方,堕胎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,远不像中国那样忌讳。即便张幼仪文化水平有限,也清楚丈夫此言的真正意图——逼她堕胎。他的做法冷酷无情,完全不顾妻子的感受和生命安全。
事实上,张幼仪早已察觉徐志摩心意已变。这是女人特有的直觉,她能敏锐感受到丈夫的疏离。事实证明,她的猜测没错。在英国留学期间,徐志摩迷恋上了才女林徽因,对发妻的态度日益冷淡,甚至避而不谈。
更让张幼仪心碎的是,徐志摩竟然选择逃避责任,悄然离开她和未出生的孩子,留下她独自在寒冷的出租屋中孤苦伶仃。愤怒与绝望交织的张幼仪曾想过结束生命,也想过堕胎,但冷静下来后,她决定将孩子生下来,想让徐志摩承担起做父亲的责任。
随着预产期临近,张幼仪的妊娠反应越来越明显。在异国他乡,孤立无援,她想到了自己的二哥张君励,此时正在法国留学。张幼仪向二哥诉说困境,张君励承诺愿意帮忙抚养孩子,劝她千万别打掉胎儿。得到亲人的支持,张幼仪心头一暖,决定离开英国,赴法国寻求帮助。
英法间隔着广阔的英吉利海峡,交通尚不便利,船只航行时的颠簸十分剧烈。怀孕的张幼仪忍受着身体的不适和航行的艰难,终于到达法国。抵达后,她辗转来到巴黎,二哥张君励热情接待,为她端茶送水,令她感受到久违的温暖。
然而,张幼仪很快发现,攻读哲学的二哥根本无力照顾孩子。他既是男性,无法哺乳,且学业繁忙,无暇兼顾。张君励的承诺显得有些空洞。无奈之下,张幼仪开始思考,既然徐志摩家境富裕,为何不求助于他父母?
于是她写信给徐志摩的父母,告知自己的困境。徐家夫妇得知儿媳妇远在异国遭遇艰难,马上寄来了两百美元,并承诺以后每月会定期汇款。张幼仪终于有了经济支持,不再那么被动。
后来,张君励介绍她住进了朋友家的大房子,环境更适合照顾孕妇。尽管被丈夫抛弃,张幼仪仍因面子未透露真相,只说丈夫在外游历,游历结束后会来接她。虽有栖身之所和经济保障,张幼仪生活依旧艰辛。房东白天上课,她一个孕妇独自在家,生活琐事全靠自己。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也让她与房东时有摩擦。
这种生活远非她所愿,内心无数次渴望回到祖国故乡,却又因被丈夫抛弃而自尊心受挫,害怕被人议论,怕徐志摩利用父母与她断绝关系,导致自己和孩子无人照顾。
此时,她在德国还有一个弟弟张景秋。得知姐姐在法国艰难备孕,他赶来探望。见姐姐独自承担怀孕之苦,张景秋愤怒异常,想去找徐志摩理论,但却无从得知他的行踪。张景秋心疼姐姐,建议她到德国,那里的医疗条件更先进,他也能提供照顾。
张幼仪经过深思熟虑,考虑到临产将至,决定听从弟弟建议,离开法国,前往德国柏林。虽然两地距离不远,但孕晚期的长途旅程依然异常艰辛。顶着沉重的孕肚,她忍受着旅途颠簸和陌生人的目光,无人愿伸出援手。
抵达柏林后,张幼仪住进医院,在医生们的细心照顾下,顺利诞下一名男婴,取名彼得。尽管当时医疗条件有限,但张幼仪身体素质较好,生产过程较为平稳。
然而,产后的喜悦很快被打破。当护士将婴儿抱给她时,张幼仪心中猛地一紧——孩子那张大鼻子和轮廓分明的脸,和徐志摩极为相似。与丈夫多年未见的她,瞬间想起了那个让自己历尽苦难的男人,情绪彻底崩溃。
接下来,张幼仪的情绪波动剧烈,影响了乳汁分泌。每次看着儿子酷似徐志摩的面容,她心中便涌起无名的愤怒和痛苦,这让她难以安心哺乳。最终,她做出大胆决定:偷偷离开医院,将孩子留在那里。
张幼仪生子的消息很快传回国内,徐志摩的父母得知她并未堕胎,反而在德国生下了孩子。得知消息后,徐志摩立刻带着几个朋友赶赴德国,令人意外的是,他此行的目的是要与张幼仪离婚,并带了几位见证人。
两人见面时,没有激烈争吵。看到徐志摩如此冷酷无情,刚生完孩子的张幼仪心灰意冷,最终同意了离婚请求。徐志摩毫不留恋,拿到想要的结果后,转身前往医院探望儿子。
后来张幼仪得知,徐志摩来找她只是借口,真正目的在于看望儿子彼得。夜深人静时,他偷偷来到医院走廊,从窗边远远望见熟睡中的婴儿。看到孩子如此像自己,他的父爱顿时涌上心头,“我的孩子,我的彼得,你长得真是和我太像了。”
他在医院待了许久,张幼仪原以为他会因此回心转意,谁料他匆匆离开,毫无承担父亲责任的意思。张幼仪的处境愈发艰难,她极需徐志摩的帮助。彼得虽身体健康,但因未能母乳喂养,发育不佳。
医院多次催促她或亲属接走孩子,张幼仪却束手无策。此时,二哥张君励挺身而出,兑现承诺,带着好友朵拉来到张幼仪身边,提出朵拉可以协助照顾孩子。
张幼仪终于看见了一丝希望,将彼得接回家,与朵拉一同照顾。朵拉虽无育儿经验,却非常有爱心,愿与张幼仪一同学习,生活逐渐有了起色。
但好景不长,彼得患病,张幼仪和朵拉带他求医于德国名医海斯,却未能查明病因。仅知小肠中寄生一条大虫,因医疗条件限制无法取出。
张幼仪四处求医,仍未找到有效疗法,经济拮据也无法带孩子去瑞士等地治疗。彼得日渐消瘦,张幼仪焦急无助,每日祈求奇迹,期待减轻孩子痛苦,奈何努力徒劳。
彼得不到三岁便在手术台上离世,张幼仪悲痛欲绝。与此同时,徐志摩却陷入新恋情,与好友王庚妻子陆小曼展开恋爱。陆小曼为他甚至准备与丈夫离婚。
此事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,因两人身份显赫,且情感纠葛复杂,引发舆论热议。为躲避风波,徐志摩选择出国避难,目的地正是德国,恰好与张幼仪母子所在处重合。
彼得去世后,徐志摩赶到德国,却只见到骨灰坛,痛哭流涕,还为儿子写下悼文,表达悔恨之情。可这份忏悔中到底有多少真心,是否能弥补他父亲的缺失,依旧成谜。
徐志摩到德国不久,王庚与陆小曼正式离婚,他抛开悲伤,欢天喜地返回国内,与心爱的陆小曼结婚。
命运或许有其安排,婚后的徐志摩一心渴望有个孩子,却始终未能如愿。陆小曼曾流产,子宫受损,永远失去生育能力。
也许,老天只赐予徐志摩一个孩子,但他未能好好珍惜。
发布于:天津市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